我國的塑料粉碎機制造業之所以在投入結構上難以加大科技開發投入,直接根源是產業組織結構不合理,企業規模小,布局分散,大中小企業之間難以形成合理的專業化分工協作體系;深層原因是體制約束,條塊分割導致的地區雷同與“分散化”傾向,有悖于世界機械制造業日益資本密集化、生產全球化、機電一體化、市場集中化的發展趨勢。塑料粉碎機制造業是競爭性產業,整體產業集中度要求較高。國外大型企業一般在行業中占主導地位,并形成層次分明的專業化分工協作體系,在大企業周圍,形成數量眾多的專門化的中小企業。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投巨資進行科技開發。中國機械制造業在改革以來出現了分散化趨勢,甚至出現小企業排擠大企業的現象。受管理體制、投資體制、采購體制的影響,中國沒有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企業“大而全、小而全”的狀況依然嚴重,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進行專業化協作的產業組織結構還沒有形成。目前還有相當數量的企業仍以“全能式”結構為主,除汽車、拖拉機、內燃機少數大批量生產企業外協率達到50%左右外,其他企業多數低于30%。中國機械制造業的技術進步速度與對產值增長的貢獻率,總體上略高于全國的技術進步速度及其對GDP 增長的貢獻率。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機械制造業技術進步速度與貢獻率偏低。1998 年,中國機械制造業技術進步對產值增長速度的貢獻率只有34%,西方國家一般都在60以上;新產品產值率不到30%,西方國家在50%以上;機床產值數控化率,中國只有25%左右,日本已達70%;中國機械制造業技術開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重為 1.78%,技術開發人員占職工比重,也明顯低于發達國家。機械制造業整體設計和制造技術落后,產品多為中低檔次。